漏电起痕试验(电痕化指数试验)用于评价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潮湿或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漏电性能。测试中,施加电压并滴落导电液体,测定相比电痕化指数(CT1)和耐电痕化指数(PT1)。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TI)用于判断绝缘材料是否适用于特定环境。覆铜板的耐漏电起痕性也用CTI表示,值越高越好。
漏电起痕指数 CTI 测试方法
一、什么是CTI?
什么是CTI? CTI全称为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中文为相对漏电起痕指数。
CTI是绝缘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
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极限电压值,单位为V。
换句话说,CTI是绝缘塑料在通电情况下,其表面滴加50滴导电液体而没有
产生碳化短路的极限电压值。
一般来说,绝缘塑料的CTI值越高,则其耐漏电性越好。
二、为什么要有CTI测试?CTI测试能代表什么?
塑料绝缘材料有一个特殊的电器破坏现象:当材料表面比较潮湿、有杂物且
电场足够大时,表面会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形成短路,进而极有可能导致火
灾!
其机理为:当材料表面比较潮湿、有杂物且电场足够大时,表面的杂物可能会通电,
通电产生的热量将水分蒸发,然后形成干燥带(不含水的导电带);
由于水粉的蒸发能够带走大量热量,干燥带不含水,聚集了大量的热量;
足够多的热量使绝缘塑料表面碳化,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形成短路!
CTI正是通过模拟该过程,测出绝缘塑料产生漏电起痕的最小电压,从而能
判断该材料是否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环境。
三、参考标准:
GB/T 4207
IEC 60112
GB4706
UL746A
四、试验准备:
1、 准备试样
试样尺寸不小于15mmX15mm,厚度不小于3mm,可两块或多块叠加。
试样表面平整、无伤痕,没有灰尘、脏物、指印、油脂、脱模剂或其他可能影响到结果的污染物,在清洁试样时应注意避免引起材料的熔涨、软化、实质性擦伤或其他损伤。
2、 调节滴液
漏电起痕的电解液为(氯化铵)NH4CI,溶液的配置是在100ML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加入(0.100±0.002)克的NH4CI固体,纯度不小于99.8%。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
将配置好的电解液注入滴液杯至1/2位置,然后把电极左右分开,将玻璃皿置于底座上,用来接住针尖滴下的溶液。再接通主机电源,按“排液”键排出一定的溶液,使滴液管内的空气排净。
然后设定滴液的时间间隔30S和滴液次数50滴,调节滴液,完毕后再将主机电源切断。
3、 电极调节
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调节两电极间距至(4±1)mm,夹角60°± 5°,并用量规比对。然后将数显压力器受力面分别置于两电极下方并前后调节电极后端砝码,使之对样品的作用力分别达到(1±0.05)N。调试完毕后将试品测量位置放入两电极下方待测试。
4、 电压调节
接通主机电源并打开照明灯,将试验箱门关紧,此时“复位”键灯必须亮起,
否则将无法检测。然后将“电压选择”旋钮打至接近试验电压的275V一档,
按下“电压”键,接着调节“电压调节”旋钮,调至试验所需电压。
5、电流调节
先将“电流调节”旋钮调至最小,再按“电极短路”按钮,此时同步调节“电流调节”旋钮,
调至电流表显示值为(1±0.1)A。(注意:调短路电流时,按“电极短路”按钮不要超过2S,
应保持按一下,调一下,松一下的节奏,同时观察电流表,若短路电流大于0.5A时,
按“电极短路”按钮又超过2S,此时继电器动作,电极断电,并报警。
如果这时还未调好所需电流值,可按“复位”键,重新启动调节)调完后按“复位”键待测试。
五、试验方法:
1、 将样品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
2、按“滴液”按钮,试验开始。试品在试验期间如电流大于0.5A,连续时间超过 2S,
继电器会动作,自动切断电源并报警,指示试品不合格。或试品在试验时起火燃烧时
也应该立即按“停止”键或切断电源终止试验。
3、试验结束后,将“电压调节”旋钮旋至最小,并弹出“电压”按钮,按“复位”键复位,
随后按“排液”键,排光测试溶液并换上清水排液,清洗滴液杯、滴液管及电磁阀,最后开启风扇排出废气和烟雾,排浄后关闭电源。
六、结果评定:
试验在五个不同的点重复5次,5个试验点应能经受住50滴溶液而不形成0.5A的导电通路,且试样不应燃烧即为合格。
七、注意事项:
1、试验应在空气不流动,温度为23±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2、 调试或装夹试品时一定要断开电源。
以上仅为铨盛统计,不作为任何标准参考